云南山区发展中药材种植正当时发表时间:2023-09-06 15:42 ![]() 高利润的中药材遇冷,低利润的粮食受热捧,农民为啥不按常理出牌。 01 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正在影响中华药都农业格局 安徽亳州,素有全国**中药材集散地和种植基地之称,并冠以四大“药都”之首的名头,更有“十万药商,百万药农”的盛况。 ![]() 在中药材主产区,专业种植户、专业种植村比比皆是,每到春夏相交的季节,遍地的中药材花海及沁人心脾的药香,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参观游玩。 ![]() 当地药材种植面积巅峰时期高达120万余亩,然而,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亳州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21年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为87.7万亩,而中药材种植面积下降的趋势,在2022年依然继续。 ![]() 好消息是,三年疫情期间,中药材行情终于摆脱颓势,开始进入盈利种植模式,更是帮助以白芍、白芷、牡丹为代表的亳州道地药材走出行情泥潭,使当地药农重新迎来种植机遇。然而,就在中药材行情逐渐向好之时,中药材种植面积却迎来了大幅缩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 据农家讲堂调查发现,曾经的中药材种植大镇,如谯东镇、十九里镇、沙土镇、五马镇、颜集镇、张店乡、华佗镇、古井镇、魏岗镇、牛集镇、赵桥乡、十河镇及十八里镇等,近年来或因重茬种植原因,或因种植效益原因,很多药农纷纷退出中药材种植,开始转型种植粮食作物。 ![]() 如今行走在中药材主产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超过了中药材种植面积,曾经的中药材主产区,也演变成了“半药半粮”的种植模式。这种现象若不被重视,中华药都的农业格局,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02 放弃种植中药材的背后是粮食作物的强势崛起?高利润的中药材受冷落,低利润的粮食作物受热捧,这看起来极不正常,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正常的事物,必然有正常的原因。 ![]() 据当地药农透露,从2017年开始,中药材行情就开始进入下跌模式,虽然和前些年在全国掀起的药材种植热有关,但种植效益的降低,甚至是赔钱种植,这让很多种植户都无法坚持。 进入2021年,中药材涨价曙光刚现,却偏偏迎来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对此,有种植户算了一笔账,以中药材白芍种植举例,虽然如今行情涨至20000元/亩,按照4年生长期计算,平均每年毛收益为5000元/亩。 但白芍种植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每年的施肥及病虫草害防治方面的投入,要远远高于粮食作物。 ![]() 和粮食作物可以采取机械化耕种收相比,中药材种植管理及收获,则更加偏向于人工,而人工成本的上升,则间接降低了种植效益。因而,去掉种植成本及管理成本后,亩净收益也就2000元左右。而种植一茬玉米和一茬小麦,每亩毛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虽然不及中药材,但胜在易种易收。此外,频频出现的自然灾害,对中药材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是远远高于粮食作物的。 由此可见,中药材行情虽然处于上升期,但和稳定的粮食价格相比,依然没能达到让农民放弃粮食作物种植,而重新改种中药材的地步。 03 要粮食作物,更要经济作物农民看似不按常理出牌的背后是对种植效益的考量。随着中药材种植效益的降低,很多传统药农转型为半工半农模式,而进城务工,选择种植管理相对简单的粮食作物,则胜过管理相对复杂的中药材。而中药材种植效益一旦接近,甚至超过粮食作物+务工所得,药农的回归,也就到了水到渠成。 所以,不是粮食涨价吸引了中药材种植户的转型,而是在中药材种植户转型的过程中,粮食的涨价让大家多了一个选择罢了。 在粮食安全为**要务的当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作为全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旦中药材种植面积严重下滑,影响的不仅是当地的农业结构,还会对全国的中药材市场行情,造成一定的冲击。 ![]() 而影响中药材行情走势的,往往都是种植面积的增减,2020年之前的市场低谷,是因为全国中药材种植热所导致,而未来的市场涨价,一定也是因为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减少导致。 所以,种植结构的转变,不仅要依靠市场的调节,还需要刻意的人为引导,以防骤涨骤跌的现象出现。毕竟,均衡化种植,才是农民获取经济效益的根本依仗。 ![]() 对于云南山区来讲,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挥云南省山区优势,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 ![]() 云南未济生态农业团队致力于中药材资源保护、育种育苗、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主要品种有桔梗、续断、丹参、黄精、金银花、射干、当归、天麻等品种,欢迎各方朋友合作共赢! 联系人:乔璐博士 联系电话:13769121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