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负责人:13769121633(乔)
运营负责人:18687601107(谭)
——————
致力于生态循环农业研发
全循环 零排放 碳中和
新闻详情

红河生态循环农业(一):哈尼梯田传承与保护

发表时间:2023-09-06 15:41
文章附图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

图片

20世纪80年代经一些摄影家的介绍,红河哈尼梯田开始名扬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它壮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图片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

图片

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成功,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哀牢山脉,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同垦共创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哈尼梯田呈现森林、村寨、梯田、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农耕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均围绕梯田展开。哈尼梯田分布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巅,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遗产区及缓冲区总面积为461.0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

图片

自2000年10月,中共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决定哈尼梯田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并开展相关工作。哈尼梯田先后被冠以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殊荣。

图片

专家认为,申遗的成功,有利于实施红河哈尼梯田整体保护。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一套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将红河哈尼梯田各类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全部纳入保护范围,确保了文物和习俗、景观与生态的整体保护。申遗成功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保护进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视野,将有利于引导并推动遗产地政府和各族群众按照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规范哈尼梯田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利用。

图片

二是有利于改善遗产所在地百姓民生。哈尼族等各族群众是红河哈尼梯田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主体。通过申遗,初步改善了各村寨环境和居住条件,使各族群众亲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成果。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哈尼梯田农副产品经济附加值,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新途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和传承哈尼梯田遗产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图片

三是有利于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扩大红河哈尼梯田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引来中外游客,推动红河区域旅游经济腾飞,为遗产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图片

现在年轻人外出打工,梯田荒芜较多,因此,必须找到一条道路,让更多的人留在梯田,所以必须发展产业。图片

实践证明,红河哈尼梯田发展“水稻--鸭子--鱼”是一条确实可行的生态产业道路。

图片

盛产红米的哈尼梯田位于哀牢山南部山脉,平均海拔在14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一年仅长一季哈尼梯田红米,生长期180—210天,比一般东北米多生长40—60天。亩产量不到300公斤,所以每一粒谷子都是浓缩的精华。

图片

哈尼梯田红米营养极为丰富,古种红米经初步测定,钙、铁、锌、硒、铜、镁、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

图片

而且哈尼梯田红米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纤维质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普通大米,富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含量达7.3%,人体所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中,哈尼梯田红米就含有7种。

图片

 世世代代的耕耘,一千三百年的坚守,酿就了红米饭的醇香。原始生态的农耕文化,是哈尼人千年智慧与勤劳的结晶。红河哈尼梯田红米,是可食用的世界文化遗产。图片

采用近原始的耕种方式,施农家肥,引用山泉水灌溉,属原生态农作物。因生长环境偏僻以及红米的生长特性,梯田远离工业,没有用过任何化肥农药,所以梯田的空气质量好,水源无污染,土壤无毒副残留,在这里生长的红米自然是安全健康的。红米是老品种稻米,基因是现代杂交稻的4倍,稳定性高,抗病耐寒能力强。

图片

红河梯田鸭生长在高山梯田中,吃红谷稻米、梯田小鱼虾、山林小虫,喝高山泉水,鸭子的成长过程绿色生态。图片

水是原始森林流淌的山泉水,哈尼梯田冬季灌水养田,会生长红藻。

图片鸭子吃了红藻以后,鸭蛋也会变红。

图片本地的鸭子,原始品种。

图片

现在通过发展稻田养鱼、养殖鸭子综合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保护了梯田,另一方面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图片


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大西路39号
技术负责人:13769121633(乔璐博士)
tsqbamb@163.com
运营负责人:18687601107(谭少清)
云南未济农业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穿金路一号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注公众号